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,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条件。将先天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重要推动力,无疑是深化改革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,深化土地制度改革。
近年来,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,按照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,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,创新体制机制,激活资源要素,强化农村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……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,新疆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。
全力打造“西部粮仓”
近日,新疆进入夏粮收购高峰期。7月初,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赴新疆进行小麦产量实打验收,新疆冬小麦百亩、千亩、万亩连片,分别以795.8公斤/亩、756.2公斤/亩、720.4公斤/亩的成绩创2024年全国大面积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,这是新疆连续两年保持这一纪录,全疆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喜结硕果。
保障粮食安全是“三农”工作的首要任务,也是农业农村领域改革首先触及的领域。近年来,新疆坚持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作为“三农”工作首要任务,发挥资源优势,推动农产品由“区内平衡、略有结余”转变为“区内结余、供给国家”,着力打造“西部粮仓”。
近年来,新疆围绕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深入开展“百亩攻关、千亩创建、万亩示范”工作,辐射带动各产区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。各地结合生产实际,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,提高生产水平和总体产量。
如今在新疆,南疆“两季吨半粮”、北疆“一季吨粮”的现代化粮田频频涌现。“预计今年全疆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田占比将超过50%。”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汤义武说。
不仅如此,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推进,全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进一步提升。在棉花生产领域,通过深入实施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从提高管理水平、优化生产结构、加快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发力,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九成以上,棉花生产优势持续巩固。各地推动标准化生产、市场化经营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,全疆林果面积稳定在2200万亩左右、约占全国的13%,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、约占全国的12%。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,全疆深入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,扩大规模化养殖,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。今年上半年,全疆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100万吨、同比增长10%左右。值得关注的是,去年以来,新疆通过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等措施,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的水产品和优美的水域环境。2023年,新疆水产品产量达18.4万吨,比上年增长6.36%,创历史新高,产量稳居西北五省区首位。
科技引领转型升级
一个现象已经清晰显现,科技正在成为引领新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。
近年来,沙湾市棉花生产推广超宽膜栽培技术,一块地膜所覆盖植株行数由6行升至12行。这种新的栽培模式对提高地温、除草、保墒有显著效果,每亩可增产30公斤—50公斤,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%以上,有效减少了农田“白色污染”。
“今年又对播种机进行了改良,放大了这一新技术的优势。”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,当地农技人员将传统播种机的排种器改装成十字鸭嘴口,这一改动进一步提高了播种机在超宽膜上播种的精确度,棉花发芽成功率更高,免去了人工放苗环节,仅此一项每亩至少节约管理成本30元。
为了让先进适用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到一线并在生产中发挥实效,近年来,新疆农业农村部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,完善产业技术体系,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,集成创新中心、技术创新团队、综合试验站,建立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,遴选以疆内优秀专家为主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,实现集群技术服务支撑全覆盖。各地健全综合支撑保障体系,细化水利、耕地、种子、农机等保障措施,全面提高科技装备支撑保障能力。
与此同时,全疆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通过开展育种联合攻关、揭榜挂帅,加速新品种选育等措施,加快推进种业发展。目前,新疆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作物制种基地,棉花、玉米制种量居全国首位,小麦制种量居全国前列,全疆农作物种子供给数量充裕,品种丰富,完全能满足农业生产供种需求。
目前,新疆累计建成适宜耕作、旱涝保收、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5700万亩,提前完成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下达的新增建设任务。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到位率95%以上,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%以上,高效节水农业、田间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覆盖面积超7000万亩,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5%,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1个百分点,一系列改革措施让新疆农业在实现总产丰收的同时,综合效益也迈上了更高台阶。
土地制度改革纵深推进
如果说技术和装备让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,那么一场发源于土地上的改革,则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。
“带着农民干。”沙雅县盛大田园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依米提·买买提用一句话道出了变化。他说,种植合作社结合市场需求,种植打瓜、蔬菜、甜瓜等作物,按照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他不仅可以在合作社边务工边学技术,自家种植的蔬菜还可以通过合作社销售。
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,把合作社建在家门口,把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。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,成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桥梁纽带,“合作社+”成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新方式。
近年来,新疆深化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,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,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,有效带动农业提质增效。全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,推广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,组织开展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和推介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目前,新疆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.29万个,服务小农户123.02万户,全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5500万亩次,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。
合作社帮助农民连接了大市场,带来了全新生产方式,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则更深一步唤醒农村沉睡资产,让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。
近年来,新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,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有效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,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成果,实现收入提升。
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副处长杨霄介绍,改革实施后,村级组织架构由村“两委”变成了“两委一社”,理顺了村党支部、村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关系,将发展集体经济、创新农村组织形式、丰富双层经营体制内涵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有机结合,村民们齐心协力谋发展、促增收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据悉,目前,新疆共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958个,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23.74万户、1218.5万人。以“三权分置”为引领的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,有效破解了“三农”领域的诸多难题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出新的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