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国产膜技术突围!库尔勒纺织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,年省超千万
最新动态
国产膜技术突围!库尔勒纺织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,年省超千万
2025-08-141
    在库尔勒纺织原液车间,一排排银灰色的国产耐碱膜管正高效运转,如同一条条长龙,精准地将碱液中的杂质层层剥离。“这套纳滤膜设备,就是我们打破依赖、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关键突破!”技术员刘文杰指着身后崭新的膜系统,自豪地向记者介绍。要知道,就在不久前,这类核心部件还长期被国外垄断,单支进口成本高达4.2万元。

    车间深处,升级后的巨大纳滤膜组发出沉稳有力的运行声,仪表盘上数据跳跃闪烁。技改项目负责人李斌用力拍了拍温热的外壳,声音洪亮地宣告:“瞧!就是这儿!曾经卡我们脖子的‘老大难’,靠着咱自己研发的新技术,硬是给改造成了‘高产田’!”

    以前,原液车间半纤装置成了库尔勒纺织难啃的“硬骨头”——随着改性浆投入比例持续攀升,老旧纳滤膜处理能力严重不足。一级、二级纳滤膜及陶瓷膜系统均面临浓缩效率偏低的困境,浓缩液浓度远未达到预期水平。

    面对困局,库尔勒纺织目光如炬,直指核心——向效能低下的纳滤膜开刀!依托国产膜的突破,他们果断对一级、二级多套纳滤膜实施“心脏手术”,审慎筛选新型膜材,优化改造内部流道结构,目标直指提升浓缩倍数。攻关汗水浇灌出切实成果:一级膜浓缩液浓度成功实现大幅跃升,二级膜更是成功突破技术瓶颈;前端的陶瓷膜系统同样实现突破,浓缩液浓度获得显著提升。

    走进生产区域,叉车穿梭不息,崭新的半纤维素粉吨袋有序码放。统计报表上,数字同样亮眼:1至7月,半纤维素累计产量达6206吨,产量较同期增长120%,生产线高效运行。更令人振奋的是能耗指标全线优化——软水、蒸汽、电力单耗均实现明显下降。半纤维素生产成本较同期下降1732元/吨,实现降本增效收益达1075万元。

    持续轰鸣的设备、专注的身影、稳步攀升的产量曲线与持续优化的成本线,共同勾勒出库尔勒纺织车间最真实的发展图景。这场围绕“半纤维素增浓提产”展开的技术突围,不仅攻克了高浓度浓缩的技术难题,更开辟了降本增效的效益源泉。

    当一袋袋优质半纤维素粉装车发往市场,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企业用自主创新之钥开启未来、在实干中锻造出的崭新竞争力。


来源:库尔勒纺织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